《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

$curArticle.summary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牢固树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落实落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根据学校党委《关于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意见》,提出以下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坚持内涵发展,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中心,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服务现代农业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成为堪当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经过3—5年的努力,建成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形成本研贯通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引领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与发展。25个本科专业位居国内一流行列,其中15个位居国内一流前列。农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处于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情系“三农”品格得到社会及行业高度认同,成为立德树人的标杆学校。 
  建校100年时,构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中国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中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示范者,“新农科”“新工科”专业建设与实践的引领者,树立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本科教育的中国标杆。
  三、基本原则
  目标引领,问题导向。以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本科教育的中国标杆为目标,紧扣“双一流”建设任务,围绕影响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绘制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施工图和路线图,凝心聚力,谋求发展。
  创新驱动,重点突破。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发展方式,坚持内涵发展,通过系统谋划、改革创新,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在质量和特色上树立标杆。
  统筹推进,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充分激发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人、财、物聚焦到本科人才培养上来,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合力,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完善机制,持续提升。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政策保障,强化质量评价保障机制,确保本科教育以质量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才培养水平持续提升。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思政铸魂行动计划,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学生“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和资源库建设,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亲和力和学生获得感,建成一批具有农林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库,打造一批示范课堂。
  2. 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融合。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开展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将立德树人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各专业建设推出育人效果显著的一批精品课程和专业思政教学案例,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3. 提升思政工作质量。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4. 扎实培育和弘扬“西农精神”。加强校史校情教育,推进校史文化和校史课程开发,讲好西农故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实施大学生乡村社会暑期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一懂两爱”的三农情怀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学生自觉服务“三农”、服务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品格。
  (二)实施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5.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考核制度,严格课堂教学规范,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坚守课堂教学意识形态阵地,建立教师教学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6. 加快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优先考虑本科教学需要,把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准入基本条件。依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力改善部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创新机制,加大海外高水平专兼职教师引进力度,努力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聘请科研院所、企业一线专家来校任教,承担相应教学任务。经过5年努力,专任教师达到2500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80%以上,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比例达到80%以上。
  7. 大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健全教师教学培训制度,持续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和青年教师海外提升计划,实行教师持“教师资格证”“岗前培训合格证”双证上岗制度。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功能,创新教学团队建设,发挥“名师工作室”示范带动作用,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启动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教师进校后晋升或晋级高一级职称,须有到场站(基地)或行业单位6个月以上实践锻炼经历。
  8. 完善教师评价与分配制度。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制度,改革教学津贴分配办法,引导教师潜心教学。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将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建设成效纳入教师聘期考核,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实行教研项目与科研项目、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质等效。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在同等条件下教学优秀者优先。
  (三)实施培养体系创新行动计划,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
  9. 创新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全校资源,配套建设本研贯通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运行、学生管理的一致性、规范性和共享性,推动本研纵向跨层次选课、横向跨学科选课,推进本研贯通培养人才。
  10. 全面实施大类招生与培养。有效对接国家和各省(市)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专业大类招生,在优势学科专业设立卓越班、国际班招生。创新大类平台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大类培养与专业教育的衔接。建立过程与目标相结合的生源质量考评机制,持续提高生源质量。
  11.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以生为本、融合贯通、协同育人”原则,深入推进“三融通、三递进、一卓越”331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加强通识教育,完善以学院为基础的大类培养机制,形成“1+2+X”“2+X”“3+X”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多类型模块化课程,推进交叉培养,打通课程选择通道,满足学生选择不同发展路径的需要。
  12. 积极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试行三学期制,实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开设辅修专业、第二学位,进一步向学生开放专业、课程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权,为学生提供更多成长选择的机会和途径。探索为优秀毕业生颁发荣誉学位,增强学生学习的荣誉感和主动性。依托创新实验学院,继续深化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设置智能农业工程、乡村社会管理等新兴人才培养项目,实行项目首席教授负责制,内联外引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通过创办辅修专业及第二学位等,探索新兴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13. 健全学生学业发展新机制。按照宽严相济、科学管用的原则,改革学生综合评价办法,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强化学生学业过程考核,推进适度淘汰分流。实施全员导学制,实行研究生助教制度,启动学生“卓越成长计划”“选调生培养计划”,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 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外实践活动体系,推行学生“第二成绩单”,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与管理,引导和要求学生提升素质,增强本领。构建全方位、专业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就业质量。
  (四)实施专业内涵提升行动计划,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14. 推动传统专业转型升级。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主动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专业。打造专业建设新高地,推进“新农科”“新工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增设3-5个特色专业。构建辅修专业建设新机制,内联外引创办10-15个辅修专业。
  15. 完善学科与专业协同建设机制。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工程,以优势学科带动相关专业建设发展,优先建成25个一流专业。大力推进科研反哺教学,将学科优势资源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全面开放,本科生实质性进入科研团队学习,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16. 加快开展专业认证。推进工科专业工程教育国家认证,加快农科类、管理类等专业的第三级认证,支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等优势特色专业率先建立国家认证标准,示范、引领国内同类专业建设。到2022年,力争实现20-25个左右的专业通过专业认证。
  17. 深化专业建设机制改革。改革教学资源配置方式,依据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按照专业建设目标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不断改善专业办学条件。健全专业建设与发展机制,激励学院改造提升传统专业,培育增设新专业。建设和完善专业建设常态数据库,实行3年一轮次的专业评估制度,建立资源配置与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就业质量挂钩的专业预警与退出制度等动态调节机制,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五)实施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建设一流课堂
  18. 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实施“通识课程精品工程”“基础课程强基工程”“专业课程卓越工程”,加快彰显农林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及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校本化建设,率先启动建成“大国三农”系列精品通识课程。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促进课程建设水平和质量整体提升。到2022年,每个专业建成2-3门在线开放课程,一流专业至少建成3门省部级及以上精品专业课程。
  19. 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健全优秀教材编写修订激励机制,加强教材研究,鼓励和支持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和专家教授编写高质量教材,推进新形态教材与数字课程一体化建设,编写出版一批具有西农符号、一流水平、多形态的教材。到2022年,新增主编出版教材100部以上,获省部级(行业)规划教材100部以上。
  20. 全面改善教学条件与环境。加大网络与教育技术对课程建设与教学的支撑,搭建适应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MOOC教学平台。充分挖掘学校公共空间的使用潜力,在各楼宇、图书馆、食堂等场所建设学习空间和师生交流研讨区,为师生提供便利、人性化的学习研讨环境。改造建设一批支持实体课堂和在线课堂融合的智慧型教室和研讨教室,将智慧型教室延伸到教学实验室、实习场站、体育训练场馆,力争全校80%的教室具备研讨教学和智慧化教学功能。
  21. 大力推进课堂革命。严格课堂管理,推进平行排课和挂牌授课,深化考试制度改革,严格过程考核,实施公共基础课程考教分离和专业课程非标准答案考核,以考辅教、以考促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激励教师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加大小班化授课比例,大力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西农特色“金课”。到2022年,80%以上的专业课程实现小班化、研讨式教学,形成一大批特色鲜明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六)实施教育教学国际化行动计划,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
  22. 提升本科专业的国际化水平。对标国际一流标准,促进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国际化,每个专业引进建设2-3门全英文等国际化课程。到2022年,一流建设专业至少建成3门以上国际化课程,每年至少聘请2名境外高水平教师来校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引进翻译出版100部专业核心课程优秀教材,扩大国际学生规模。
  23. 加大国际合作培养与交流。进一步健全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机制。加快建设国际联合学院和合作办学项目,新增合作办学项目3—5个。推进本科教育融入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倡议。继续实施本科生海外访学计划,加大资助力度,新增3个月以上本科生访学交流项目20-30个。鼓励支持各专业建设海外实践基地,选派学生参与海外实践锻炼。到2022年,每年参加3个月以上访(留)学项目的学生达到500人以上。
  (七)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行动计划,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4. 推进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全面合作,共建共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生产实践基地资源,加快与高水平科研院所合作,优势互补,探索本研贯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带动专业升级改造,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5. 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加大基本办学条件建设投入,改造提升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水平。实施场站教学功能提升工程,改造提升火地塘林场等实践教学场站的承载量。以试验示范站和示范推广基地为依托,新建一批综合性实践教学场站,使之成为我校大学生实践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个性品格和专业能力的实践平台。积极推动与行业部门、企业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
  26.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按照“面向全体、融合贯通、分类指导、创新驱动、特色引领”原则,完善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课程教学、综合实验、毕业论文、科研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素质养成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进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建设。进一步健全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奖励制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大型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到2022年,每年获国家级竞赛项目奖励300项以上。
  27. 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与管理。实施实验实践教学项目化建设和管理。推进科研和推广成果转化为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实验实践项目定期更新制度。修订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生论文(设计)等管理办法,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严格实行论文查重和抽检制度,确保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质量。
  (八)实施教学质量文化建设行动计划,营造一流的教学文化和氛围
  28. 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及质量保障运行模式。加快课程运行和教学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开通教学与管理移动应用,构建融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行为数据信息、教学动态监测的综合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健全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完善毕业生跟踪与用人单位反馈制度,开展本科生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构建以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常态运行、持续监测、反馈改进的质量保障运行模式,确保教学质量保障系统运行有效。
  29.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队伍选用与业务培训,提升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专业化能力,设立教学管理专门岗位,实行教育管理与研究岗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建立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懂教育、精管理、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长期稳定的教育教学专业管理队伍。
  30. 深入开展教学质量文化活动。举办年度“教学文化节”,每年召开一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院长教学论坛、教师教改论坛,深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大力开展“教学质量月”“魅力课堂”“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等活动,形成“教书育人最神圣、教学优秀最光荣”的校园教学质量文化氛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把一流本科建设与双一流建设工作统筹部署。定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统一思想,增强全体教职员工育人意识和育人本领,协调和动员全校力量投入到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学校定期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各级领导要经常性研究本科教育工作,相关部门和院系负责人要切实担起责任,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确保达到预期成效。
  (二)强化教学管理
  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理顺本科教育体制、优化本科教育管理模式,增强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服务功能,提升本科办学水平。增设注册与选课中心、考试中心、教学评估中心、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贯通本研课程编排、学生注册与选课、各级各类考试管理,开展教育教学评估,服务学生学业发展。
  (三)加大经费投入
  建立本科教育教学投入增长长效机制,逐年提高本科教育教学经费预算。加大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资金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各项建设与改革任务顺利实施。优化完善院系本科教育教学经费划拨办法,鼓励院系利用各种渠道筹集经费用于本科教育教学支出。
  (四)健全督查机制
  明确建设目标,健全并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和任务落到实处。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加大过程检查督办,将建设成效作为各单位和领导班子的考核内容,对任务完成差距大,影响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与发展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和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