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普特出席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有关情况发布会

  4月29日,教育部举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有关情况发布会,校长吴普特出席发布会介绍新农科“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围绕关注本科教育、关注人才培养这一主题,教育部在天津大学举办了今年以“落实全教会、奋进迎华诞”为主题的第四场“1+1”采访发布活动。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结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介绍“双万计划”以及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思路和实施方案。他指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是实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一次战略行动。从2009年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来,教育部先后联合13个中央部门实施了一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智力支撑。他强调,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将原先的单个计划变成系统计划的组合,由“单兵作战”转向“集体发力”,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成型成熟,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从跟随跟跑转到并跑领跑。

  据悉,2019-2021年,教育部将分三年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这个计划概括为一个总体部署、三项核心任务、一次质量革命。一个总体部署,就是通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三项核心任务是,面向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也就是常说的建金专、建金课、建高地。 一次质量革命是指通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形成覆盖高等教育全领域的“质量中国”品牌,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吴普特校长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我校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有关情况。他说,我们学校始终将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有着85年“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传统,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上,取得六个方面的初步成效:

  一是我们瞄准未来农业发展需要,重新确立了一流农业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实现了单一的专业教育模式向通专结合的多元化教育模式转变。

  二是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调整优化了我们的专业结构,创设了葡萄与葡萄酒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一批农科新专业,这三个专业的诞生地都是我们这所学校。

  三是开辟了农林学科卓越人才培养实验区,设立创新实验学院,实施“2+X”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卓越农林科技人才。

  四是重构课程体系,重塑课程内容,实现了“千门课程上网工程”,发起成立了“卓越农林在线课程联盟”,率先制定了专业课程质量标准,我们还开设了生态文明教育通识课程。

  五是建立健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学校创建的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241个合作实践基地、38个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六是按照科研项目引领、学生自主参与的方式,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下一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在新农科背景下,全力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一是积极探索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去年下半年,我们学校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意见》,制定了《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2年)》,确定了8个方面、30项建设与改革任务,我们简称“1830”,绘就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二是大力推进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科专业,推动农业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的深度融合,培育新兴、新生农科专业,服务引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目前学校谋划开办了“城乡规划”“城乡社会管理”“智能农业工程”“农业大数据分析”等新专业,为推进新农科专业发展先行先试。

  三是面向未来农业,建设具有农科特色“大国三农”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及交叉融合、复合贯通的新农科知识体系。大力开展协同育人,推进实践教学的项目化改革,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配置到产教融合的平台上,配置到产业示范基地中,根植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去年我们利用暑假和寒假,组织三千名师生对陕甘宁乡村,西藏的全部,内蒙古除东四盟以外的地区进行了乡一级、村一级实践调查,我们先后花了两个半月的时间,调研了47000个村,占到这个地区行政村的2/3。厚植学生的“三农情怀”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

  四是大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持续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和青年教师海外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启动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要求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职级,须有到场站(基地)或行业单位6个月以上实践锻炼的经历。这是农科的特色。

  五是积极发挥场站育人功能。全面实施场站教学提升工程,大力加强试验示范站和示范推广基地的条件建设和教学能力建设,推进课程进场站,教师进场站,学生进场站,使场站成为我校大学生实践乡村振兴战略和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平台。

  六是在培养新时代“新农人”上再创新路。深入推进“三融通、三递进、一卓越”331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设置多类型模块化课程,推进交叉培养,打通课程选择通道,满足学生选择不同发展路径的需要。目前学校已经着手推行三学期制改革,启动了“大学生卓越成长计划”“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计划”,探索为优秀毕业生颁发荣誉学位,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科技日报记者“您认为未来的农业发展会对农林人才提出什么要求呢?”这一问题,他强调,教育的实质是立德树人。我们培养的人,既要支撑今天的发展,更要引领明天的发展。作为一流大学,可能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未来农业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

  未来农业的发展可能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我们过去传统的农科,包括农科的学科和专业设置都是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来设置的。但是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农业是典型的一二三产的融合。第二个特点,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是多元化的。不可能全部都是大农场,我们可能还有农业合作社,还有家庭农场,还有农业企业。第三个特点,未来农业的发展一定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可持续发展,我们再不能走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来换取粮食产量或者农产品供给的老路,所以这是未来农业的第三个特点。第四个特点,未来农业的发展一定是智能化的。因为这是国际农业发展通行走过的道路,为什么我们的农产品价格现在比国外农产品、比发达国家农产品的价格高呢?是因为我们成本高。为什么我们的成本高?是因为我们的智能化水平还不高。

  基于这四个特点,到底未来农业的发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觉得,培养的人应该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应该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未来培养的农业人才一定要立足于国际前沿,立足于国家重大需求,立足于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具有生态文明的理念,同时掌握着先进农业科学知识、生物科学知识和信息科学知识及智能化等一些知识,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未来农业发展的人才必须有家国情怀,必须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必须懂经营,善管理。

  第三,还得有个国际化视野。因为我们中国正在从世界舞台的边缘向世界舞台中央迈进,我们都拥有一个“地球村”,怎么样发展?如果未来农业的发展培养的人才没有国际化的视野,没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家国情怀,没有一懂两爱的基本意识,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念,我觉得我们可能培养的人才就失败了。所以我们未来农业的发展,简单来说,我们培养的人才就是要引领农业未来的发展,不仅是支撑今天农业的发展,更要引领未来农业的发展,要具有这三种能力。如果概括的话,就是顶天、立地、国际化。

  相关链接: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0601/